最近的一些思考:和自己对话
Abstract: 最近的一些思考:和自己对话
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用中文写博客,想借此记录下一些与自己的对话和思考。
我正在做的事和我的长远目标是否对齐?
我是一个充满想法的人,自认为具备韧性和高度的自主性。我喜欢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目标,并且一旦设定,就会坚持不懈地追求到底。我的目标并非追求论文数量、引用量或财富积累,而是希望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地选择去做有影响力的事情,并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它们。目前,我认为有三种路径可以实现这一目标:自主创业、成为教授,或在公司中成为技术专家并保持自由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内容。
其中,第二条路径——成为教授——由于我在博士后期没有更换导师,错过了积累足够学术成果的机会,导致现在接近35岁,从助理教授开始的回报率(ROI)太低,因此不再考虑。第三条路径,即在公司中成为技术专家并保持自由度,是我过去六年在亚马逊的经历。我非常感谢历任老板给予的信任和自由度,让我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,并获得了足够的资源支持。可以说,这段时间的工作与我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。
从去年六月初开始,我选择了自主创业,并尝试进行独立研究和开源项目。辞职创业以来,我始终认为自己的行动与长期目标保持一致。首先,我在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。创业初期,我需要依赖技术合伙人处理软件开发和infra问题,但经过第一轮创业的历练和今年年初的独立探索,我已经能够完全自主完成从AI系统开发到前后端开发到Vercel和AWS部署的全流程。其次,我独立立项、实现并撰写的论文被顶会NAACL接收,独立开发的开源项目也获得了社区的广泛认可(~200 stars)。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,因为与以往的公司内部项目不同,这次是完全独立完成的成果。此外,脱离公司光环后,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,并直接与客户、合作伙伴、投资人、员工、实习生以及家人沟通,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。
接下来的计划是继续独立工作,并挑战一些自己不太擅长但对长期发展有益的事情。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四月底,之后我将开启新的尝试(暂时保密,五月揭晓)。
关于合作的思考
自去年四月以来,我参与了多种形式的合作,包括他人加入我的项目、我参与他人的项目,以及与他人共同发起新项目。这些合作与公司内部的团队合作不同,它们完全基于个人目标自发组织。通过这些合作,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。
1. 工作风格与沟通的重要性
即使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,工作风格的不一致也可能成为合作的障碍。在这种情况下,沟通显得尤为重要。我认为,处理合作中的分歧时应聚焦于问题本身,而非个人。即使某人的工作风格与你不匹配,也不应因此全盘否定这个人。他们可能与其他人合作得非常出色,只是与你的合作不够顺畅。合作结束时,如果一方对另一方进行人身攻击,这实际上反映了攻击者的基本人品和素质。然而,个人素质与成功并无必然联系,历史上不乏枭雄。
2. 信任的脆弱性
信任是合作的基础,但它极其脆弱。例如,如果有人只是挂名参与项目而不实际贡献,这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效率。团队中一旦有人不履行职责,就会拖累整个团队的表现。此外,诚实是合作的核心,任何形式的欺骗都会严重损害合作关系。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,即使在私人合作中也不例外。
3. 团队合作与个人能力
在合作中,有些人过于强调个人能力,比如炫耀自己快速完成任务,同时贬低他人花费更多时间完成的工作。这种做法不仅会破坏团队关系,还显得缺乏对他人的尊重。事实上,每个人的学习速度和起点不同,有些人可能暂时不掌握某些技能,但他们可能学得很快,潜力巨大。轻视他人只会让人不愿意与你合作,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缺乏成长型思维(growth mindset)。
在AI时代,许多技能可以通过技术快速掌握,个人能完成的任务,他人同样可以做到。因此,合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,更在于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更大的成就。与其贬低他人,不如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每个人的潜力,尊重他人的努力和成长空间。这样不仅能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,还能让团队整体走得更远。
4. 合作的价值与推销愿景
任何合作的核心在于双方能否从中获得更多价值,这与私人友谊无关。不能因为对方是朋友就降低要求,也不能因为对方在项目中贡献多就将其视为朋友,贡献少就否定友谊。项目合作与私人友谊是两回事。每个人愿意在项目中投入多少时间,完全取决于他们对投资回报率(ROI)的评估。如果他们认为项目的ROI低,自然就不会投入太多精力。
如果不是双方共同启动项目,合作往往需要“推销愿景”。当你邀请他人参与你的项目时,他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,而他们也有其他选择。因此,项目间的比较是不可避免的。如果别人认为你的项目ROI不高,这其实是一种反馈,提醒你调整策略或接受现实。这也与下一段提到的钝感力与屏蔽力相关——在合作中,既要敏锐地接收有价值的反馈,也要学会屏蔽不必要的干扰,专注于自己的目标。
此外,合作中难免会遇到一种情况:合作者可能在后期选择独立开展类似的项目。这种现象在开源项目中尤为常见。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合作期间尽力而为,至于其他事情,往往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。
帮助他人与向他人求助
我一直是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,也曾经是许多人在未成功时的第一个支持者。对于我来说,如果是举手之劳,我通常会直接去做。比如,朋友找我帮忙宣传、在 ProductHunt 或 LinkedIn 上点赞、在 GitHub 上点个 star,或者帮忙转发内容,我都会尽力支持。然而,我也发现,有些人即使是很小的忙也不愿意帮,哪怕你曾经帮助过他们或者他们也能从这个项目间接受益。这种情况在熟人之间尚且存在,面对陌生人时,拒绝就更加常见了。比如,我曾经 cold call 一些用户做访谈,或者联系不认识的教授帮我写推荐信,结果往往是更多的拒绝。
曾经,我也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向他人求助。但后来我明白,当你尝试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情时,求助是不可避免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被拒绝是常态,孤独感和失落感也难以避免。但重要的是,不要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停止尝试,而是要不断寻找那些愿意支持你的人。同时,我也意识到,帮助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一定会帮助你。帮助他人不是为了回报,而是力所能及地成人之美。
接受反馈、自我反思与和解
我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,几乎不可能被PUA(心理操控),因为我知道任何人说的话都有其背后的逻辑。如何从他人的反馈中提取有用信息,并与自己和解,是我最近有所提升的部分。
1. 针对个人品质的反馈
对于涉及个人品质的反馈,我的态度源于底层自信。我认为,任何品质都有其两面性。比如,一个人做事情非常坚持,如果他成功了,人们会称赞他“坚持不懈”;但如果他失败了,可能就会被评价为“固执己见”。关键在于如何客观看待这些反馈,而不是被外界的标签所定义。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与创业中最需要的品质——high agency(高能动性)密切相关。High agency 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:主动塑造自己的叙事。你能够根据情境和结果,重新解读自己的行为(比如将“固执”转化为“坚持”),而不是被外界的评价所束缚。这种能力不仅让你在面对反馈时更加从容,也让你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主动性和掌控感。
2. 就事论事
一件事情如果确实做错了,就承认错误,并向指出问题的人表达感谢。这种态度不仅能帮助自己成长,也能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。最可怕的回复就是各种辩解,或者试图证明自己没有错。
3. 钝感力与屏蔽力
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,向前看,别回头。即使你犯了严重的错误,熬过那段时间,总会有转机和希望。不要因为别人否定你或不给你机会,就觉得自己不行。重要的是,告诉自己:“这次不行,继续努力就是了。”